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布“洱海指數”,助力洱海保護

洱海好風景帶來發展好光景(人與自然)

本報記者 張 馳

2025年11月24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洱海水質穩定向好,海菜花綻放湖面。
  楊繼培攝

  游客在洱海西岸觀賞候鳥翔集的美麗風景。
  馬 雯攝

  蒼山含翠,洱海臥波。風輕撫,湖面上海菜花時而聚攏,時而散開,如同精靈舞動。行走洱海畔,人景相融的生態畫卷美不勝收。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為了守護洱海美景,多年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堅持統籌洱海保護和綠色發展,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持久戰,洱海水質、水環境、水生態逐步改善。

  今年8月,大理州委、州政府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布“洱海指數”,保護洱海更加講究科學、系統。

  科學評價,“洱海指數”助力系統性生態保護

  夜晚,洱海上亮起一盞盞漁燈,如同星河入夢。

  如今正是2025年洱海魚類生態調控第二階段。晚上8時,大理州大理市挖色鎮海印村附近,漁民楊瑞興准備下網捕撈西太公魚。

  “過去捕魚得選准網,還得算准時間。”楊瑞興說,如今生態調控“神奇得很”。“通知寫明啥時候捕、用啥網、網眼多大,就能捕到要求捕撈的魚種。”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長孫瀟介紹,洱海魚類生態調控主要針對銀魚和西太公魚等外來魚類和鰱、鳙等放流魚類,可以優化魚類種群結構,完善湖泊生態系統功能。而捕什麼魚、啥時捕、怎麼捕,則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洱海魚類監測評估結果確定。

  “魚類生態調控是進行生態修復的環節之一,生態修復的工作成效在‘洱海指數’的‘生態’維度得以體現。”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定介紹,近年來,洱海持續開展水生植被恢復、魚類種群調控和藻華防控,海菜花、裂腹魚等物種已有所恢復,顯示洱海湖泊生態系統的健康向好態勢。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副局長楊學鬆介紹,“洱海指數”從干淨、清澈、生態、共享等4個維度設置8項評價指標,對洱海生態保護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干淨”指標關注污染治理,“清澈”重點評價湖泊水質,“生態”維度以湖泊中部分生物種類數量評價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共享”注重評價湖泊的供水、防洪、景觀等服務功能實現,評分時還融入居民對洱海的評價。

  “洱海指數”有什麼用?楊學鬆介紹,從這套指標中,能看到洱海保護的工作成效,也能借此為洱海做全面“體檢”,從而更好地指引各方開展生態保護。

  “比如,分析水質變化時,‘洱海指數’需要分析入湖河流水質和湖水水質。”楊學鬆說,通過比較指標分數變化,分析原因,能為不同階段洱海保護治理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洱海指數’是對湖泊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王欣澤說,湖泊生態系統涉及大氣、水體、底泥、水生生物和流域內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等,需綜合評價。“比如海菜花重現洱海,不僅代表一朵花的綻放,也體現整個生態系統向好的趨勢。”

  王欣澤說,“洱海指數”的評價是系統性的,同時也為公眾搭建參與保護洱海的“窗口”。

  久久為功,智慧監測守護一湖碧水

  朝陽初升,天空染了霞光,候鳥清亮鳴叫。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嚴炳其如同過去10年一樣,來到家門口的陽溪開始巡河。此時,還有一個智慧“衛士”——水質監測探頭也在陽溪中“巡河”。

  陽溪是洱海的入湖河流之一,每4小時一次的陽溪水質監測結果,在大理州洱海管理局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像這樣的自動監測站和視頻監測點,大理州建了428個。

  “這是我們守護洱海的‘智慧網’。”楊學鬆介紹,大理州建設“天、空、地、水”立體化遙感監測網絡“數字洱海”平台,實時監測洱海及入湖河道水質水量變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可監測預警7天內流域水質、藻情。同時,平台還匯集26家相關部門的數據信息,實現多部門互通協作。

  “數字洱海”對於長效保護洱海很重要。楊學鬆解釋道,“數字洱海”可以實現長時間序列監測,“數字洱海”遙感地圖也能清晰地監測252平方公裡的湖面,以及流域內新增建設用地和農業種植結構等情況。

  “同時,還能對污染作出快速反應。”大理州智慧洱海監管指揮中心主任陳曉希說,2022年,洱海入湖河流白塔河地下一條污水管爆管,“數字洱海”平台很快顯示入湖水質異常。“我們迅速聯系相關部門排查,馬上交辦整改,很快控制了污染源。”

  保護洱海需久久為功,推進“一湖之治”“流域之治”“生態之治”。

  “十三五”以來,雲南省累計投入資金約472億元,實施“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六個兩年行動”“九個三年精准提升行動”,持續深入推進洱海生態保護。

  建成20座污水處理廠、5743公裡污水收集管網、14.9萬個化糞池,初步構建起覆蓋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實現清水入湖﹔實施禁種大水大肥作物等“三禁四推”舉措,引入科技小院,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順豐洱海模式”,每年收集處理糞污約14萬噸,實現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建成129公裡環湖生態廊道,建設4萬畝濕地、307座庫塘,實現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

  同時,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2023年12月1日,第五次修訂的洱海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從法律層面將洱海流域劃分為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和綠色發展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條例進行了兩次修訂,與時俱進織密法治保護網。”大理州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楊新華介紹。

  多方發力,持續用力,守護碧水。目前,洱海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洱海水質連續多年穩定保持優良水平,流域9個重要河流(湖庫)被評定為雲南省美麗河湖。

  生態共享,洱海保護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早上6點,大理市太和街道下末村。洱海被朝陽染成金色,成群的紅嘴鷗在湖面上翩躚起舞。

  岸邊,一家咖啡店迎來許多拍攝“日出鷗影”的游客。“游客買單的不只是咖啡,還有洱海的好風景,以及鏡頭捕捉到美景的驚喜瞬間。”店長馬宏說。

  馬宏從小在洱海邊長大。據他介紹,如今洱海保護治理成效顯著,越來越多的人到下末村旅游,村民紛紛做起旅游生意。

  觀鳥賞景、“打卡”彩虹公路、舉行“山盟海誓”婚禮、賞秋日漁燈……在大理,與洱海相關的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游客在‘生態+旅游’方面的體驗需求不斷增長,歸根結底是靠‘蒼山洱海’這幅背景圖帶來的沉浸感。”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梅秀說,今年前三季度,大理州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9821萬人次,旅游總花費1208億元,同比增長19%。

  “除了良好生態帶來的文化服務功能,洱海水清岸綠本身也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大理州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衛興說,“比如湖泊本身就有生態調節服務功能,流域內濕地、森林、草地、農田都是重要的生態資產。”

  2022年起,大理州開展洱海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結果應用探索,建立起基於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的洱海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3年來,洱海流域橫向補償兌付資金為4396萬元,其中州級水質達標考核獎勵資金850萬元,大理市共向洱源縣支付資金3546萬元。

  “保護好洱海,見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大理州生態環境局洱源分局工作人員說,“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上游控制污染負荷,下游履行補償承諾。”

  楊學鬆介紹,機制實施以來,“三庫連通”清水直補洱海1.5億立方米,交界斷面及入湖口斷面水質優良率均達100%。

  在洱海畔古生村,古朴民居門口、街巷阡陌之間、溝渠荷塘水面均干淨整潔、水清岸綠。家家戶戶門前都挂著“門前三包”的牌子。

  中庄村委會副主任何仁輝說:“村民們都已懂得,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在保護洱海,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財富。”

  如今,古生村的民宿從5年前的兩三家發展到100余家。

  村裡的古戲台上,白族大本曲正開唱《龍王鬧海》,台下的村民和游客聽得津津有味。刻有“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石頭矗立在旁,融入聽戲畫面,成為古生村經典一景。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19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