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多地開展科學保護,我國大熊貓種群數量穩定發展

珍愛“國寶” 寫好大熊貓保護故事(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張丹華 施 芳 李凱旋

2025年11月24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核心閱讀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全球珍稀野生動物旗艦物種。通過科學優化大熊貓生活環境、保障大熊貓健康、攻克繁育關鍵技術……多地協同發力,對大熊貓展開科學保護,有效維護種群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從繁育、野化到國際交流,我國對大熊貓進行全方位守護,大熊貓保護“成績單”令世界矚目。

  建立全周期管護體系,守護大熊貓健康

  “快看!‘七仔’抬頭啦,毛色在陽光下真像巧克力!”11月的秦嶺四寶科學公園,來自江蘇的游客李女士舉著相機,鏡頭對著趴在木架上的棕白色大熊貓。作為全球唯一圈養的棕色大熊貓,16歲的大熊貓“七仔”如今已是園區“流量擔當”,它的受人關注,也讓秦嶺大熊貓的保護工作被更多人看見。

  “七仔”的故事,要從2009年11月說起。當時,陝西漢中市佛坪縣的村民發現了這隻虛弱的大熊貓幼崽,隨后它被送往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現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根據它與電影《長江七號》外星小怪獸的相似感,為它取名“七仔”。后來研究發現,其棕色毛發源於基因突變,讓它成為全球圈養大熊貓中易辨認的特殊個體。目前,“七仔”的體重穩定在120公斤左右,多次繁育后代,但后代暫未遺傳棕色毛發,科研團隊仍在持續追蹤研究其遺傳特性。

  “七仔”的“出圈”,也讓秦嶺四寶科學公園的大熊貓保護工作走進公眾視野。作為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開放園區,這裡也是秦嶺珍稀野生動物保護成果的展示窗口。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大熊貓管理部副部長張丹輝介紹:“近年來,我們攻克了生殖激素監測、人工授精等技術,大熊貓繁育率從20%提升至67%,建成了可自我維系的圈養種群。”

  為守護大熊貓健康,園區建立全周期管護體系:實行管理人員分工分片負責制,並嚴格執行防疫制度,每季度至半年對大熊貓進行全面體檢。

  通過科學優化大熊貓生活環境與互動方式,模擬其野外自然習性

  周末早晨,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剛開館,等候多時的游客紛紛找好位置,開始饒有興致地參觀。

  北京動物園飼養大熊貓的歷史可追溯至1955年,此后還實現全國首次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自然繁育。“大熊貓館一直人氣很旺,去年游客量約480萬。”北京動物園網格巡檢人員介紹,目前館內共飼養大熊貓10隻,“其中,大熊貓‘萌蘭’十分活潑好動,為了維護參觀秩序,更好保護大熊貓,我們採取了限流等措施。”

  在北京動物園飼養隊、飼養保障隊、獸醫院配合下,每一隻大熊貓都得到了細致照顧。“大熊貓‘食譜’十分豐富。我們每天為每隻大熊貓提供50至70公斤新鮮竹子,適量的筍、窩頭、胡蘿卜、蘋果。”北京動物園飼養隊隊長丁楠說。

  北京動物園動物飼養保障隊技術員曹雅妮介紹,通過對大熊貓的行為進行研究,工作人員設計、開展了一系列豐容項目,即通過科學優化大熊貓生活環境與互動方式,模擬其野外自然習性,從而滿足大熊貓的生理與心理需求,最終促進其身心健康。

  從繁育、野化到國際交流,對大熊貓進行全方位守護

  “早安呀,福寶。”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每天清晨,飼養員徐翔會習慣性地與大熊貓“福寶”打招呼。“福寶”2020年出生,是在韓國出生的首隻中國大熊貓。2024年4月,“福寶”回到中國,並於6月正式與公眾見面。

  當時,為減少“福寶”在新環境下的應激反應,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採取漸進式適應策略,先讓“福寶”進入1個月隔離檢疫期。“我們會每天監測它的體重變化、皮毛狀態等健康指標,還會投喂竹筍、蘋果等多樣化食物,試出‘福寶’最愛吃的。”徐翔介紹。結束隔離檢疫期,“福寶”又來到繁育園開始氣味聲音交流適應期,在繁育區的圈舍開始適應種群間的群體生活。

  算上新建成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綿陽基地,目前位於四川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共擁有五大基地。這些基地各有側重、協同發力,從繁育、野化到國際交流,對大熊貓進行全方位守護。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棲息著佔園內種群91.6%的1227隻野生大熊貓。近年來,四川片區累計修復棲息地33.14萬畝,持續實施7條關鍵生態廊道建設。監測顯示,2024年,四川片區野生大熊貓年遇見數上升到185隻,種群數量穩定恢復。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11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