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昌 黃春茂
2025年11月16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中國是陶瓷之國。陶器為人類文明所共有,瓷器則是中華文明的獨特創造。中國陶瓷技藝精湛、品類豐富,相伴而生的陶瓷文化更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歷史上,中國陶瓷曾是全球追捧的奢侈品,大量陶瓷出口到世界各地,廣泛傳播了中華文明。從服務國內到走向世界,陶瓷成為中國和世界共情度最高的媒介之一。新時代,推動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大做強陶瓷產業,成為業界著力的方向。
青年人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為陶瓷藝術和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為培養“藝術+產業”的復合型青年人才隊伍,2024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省文聯、中共景德鎮市委、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啟動實施“新時代青年美術人才培養計劃——陶瓷100”項目,從全國選出100名青年,聯動22家陶瓷工作坊,邀請近60位著名專家和教師授課,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個體創作到產業服務、從短期培養到長期扶持等多重維度的專業支撐。
近代以來,在工業化、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國陶瓷產業與世界陶瓷產業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文化領域時常誕生新的概念。隨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級,大眾需要更具民族文化特質的物質方式的陪伴。然而,一些高校的陶瓷設計等專業教學傳統文化教育不足,一定程度上導致設計師無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深度連接,與社會需求錯位。本次“陶瓷100”項目,針對陶瓷藝術和陶瓷產業面臨的新問題,設定新課題,加強創意設計和研發創新。
項目設立陶瓷藝術設計、陶瓷形態塑造、陶瓷裝飾繪畫3個方向,既保障陶瓷技藝的專業傳承,也為陶瓷跨領域創作拓展空間。100名學員,多數來自企業、社會、高校,既有接受現代設計教育的陶瓷設計師、藝術家,也有專注傳統陶瓷工藝的傳承人等,包括茶器、香具、酒具、餐具等方面的設計師,以及青瓷、青花、彩瓷、紫砂等方向的傳承人。項目組有意識地將傳統與現代兩種設計觀的學員穿插在一起,不僅展開設計語言的相互學習,更實現不同思想觀念的碰撞。跨界教育是突破傳統專業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此次項目師資,也涵蓋多個領域,包括陶瓷設計、工業設計以及服裝設計、品牌、家居、傳播、電商、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導師。各種導師傳授不同的知識,為陶瓷的設計、品牌管理、產業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突破口。多元、多維、多視角的教學和交流,不斷拓展青年創作者的視野,深化他們對陶瓷文化的理解。日前,“青年伙伴計劃”“新時代青年美術人才培養項目——陶瓷100”成果展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館舉辦。100位學員創作的陶瓷作品從形態、繪畫、設計等多個方向,集中展現青年一代在守正創新中推動陶瓷藝術及產業發展的無限潛力。
材料的本體語言始終是陶瓷藝術的主要命題,本次成果展中,多數創作者深耕於此,以多元探索詮釋新時代陶瓷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其中一個鮮明特質是在深耕材料語言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陶瓷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並用現代藝術語言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陳卓《心禮之銘系列》,將人文美學與玉石文化相結合,彰顯材料與自然的天然之美﹔譚丹武《“青”系列》,著力探索青瓷的釉色變化與手工痕跡,通過青瓷與植物形態的結合,串聯起自然意趣與傳統文脈﹔葉可思《唯識之四》(見圖),以青花為載體,重構山水意象,拓展陶瓷繪畫藝術邊界。
以開放視野打破行業壁壘,探索陶瓷藝術與科技、生活及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成為青年創作者的重要探索方向。比如,冉祥飛《海錯燈》將玲瓏瓷與燈具功能創新融合,兼具藝術美感與實用功能﹔楊珍《海晏河清》、徐康《逐光系列下午茶咖具》等,將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賦予日用瓷新美感﹔韋靜靜《AI青花:重構的青花辭典》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解構並重塑傳統青花紋樣,體現科技賦能傳統工藝的潛力。
如今,中國的材料科研能力、制造能力、品牌創造力等都已達到新高度。在此背景下,陶瓷界也迎來“青年賦能”的黃金時代。青年陶瓷創作者以泥為媒、以火為引,在傳承中創新、在開放中堅守,讓千年瓷文化不斷煥發新光彩。“陶瓷100”項目的實施,不僅推動青年陶瓷創作形成新趨勢,也為陶瓷產業注入強勁的創新動力。未來,隨著人才培養項目的完善與長效發展機制的構建,將會有更多的青年陶瓷人才脫穎而出,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架起更加堅實的橋梁,助力培育世界頂級的日用陶瓷品牌,推動中國陶瓷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綻放新彩。
(作者分別為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6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