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凝聚行動共識,加速綠色轉型(寰宇平)

2025年11月16日08: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應對氣候變化關乎人類共同未來。隻有各盡所能,團結協作,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守護好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

  

  正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承載著各方開啟“加速發展和落實行動的十年”的共同期待。作為大會重要鋪墊,貝倫氣候峰會達成《貝倫宣言》,呼吁更公正、更具包容性的氣候行動,彰顯各方團結應對氣候危機的決心。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階段,國際社會亟須凝聚合力,以切實行動發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不可逆轉的明確信號。

  (一)

  貝倫,是通往“地球之肺”亞馬孫雨林的門戶城市。在此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具有特殊意義——它提醒我們重溫10年前各方達成《巴黎協定》的初心。

  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近200個締約方達成《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后以“國家自主貢獻”為主體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安排,重申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裡程碑。

  10年來,從完成實施細則談判到建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再到198個國家同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首次明確能源轉型方向……全球氣候合作在曲折中前行。法國前總理、COP21主席洛朗·法比尤斯表示,得益於《巴黎協定》,全球氣溫上升預期已大幅降低。這一積極趨勢反映出國際社會採取一致行動的重要意義。

  然而,雄心與現實之間仍有巨大落差。極端天氣頻發、全球水循環日趨紊亂、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攀升……近期多份研究報告警示,氣候危機並未緩解,全球減排“窗口正在迅速關閉”。地緣政治沖突、經濟復蘇乏力以及科學議題政治化干擾等因素,導致全球氣候合作動力趨緩。一些發達國家氣候政策搖擺、力度減弱,更為全球氣候治理增加不確定性。COP30主席多拉戈指出,全球北方國家失去了應對氣候危機的熱情,而全球南方國家卻在持續前進。

  (二)

  “談判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落實、落實、再落實的時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貝倫的疾呼,警示國際社會必須以更強雄心和實際行動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應對氣候變化,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數據顯示,全球近8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易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地區,小島嶼國家等氣候脆弱國家則直面生存威脅。發達國家對氣候問題負有歷史責任、法律義務和道義責任,理應落實率先減排與融資義務,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應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通過全球綠色轉型縮小而不是擴大南北差距”“較富裕國家尤需採取更迅速、更有效的行動”……貝倫氣候峰會上的這些聲音,反映出國際社會對實現實質公平、確保氣候正義的共同期待。

  ——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氣候危機與貧困深度綁定的現實,決定了必須著眼於各國人民共同和長遠福祉,協同推進民生改善和氣候治理,統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重目標。當前,全球綠色發展需求巨大,更需要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各國應當加強綠色技術和產業國際協作,通過創新合作,進一步提升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可負擔性,努力彌補綠色產能缺口﹔破除貿易壁壘,確保優質綠色產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讓綠色發展惠及世界每個角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是國際氣候合作的基本法律遵循,各方要秉持法治精神,重信守諾,共同推進低碳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關鍵在於拿出切實行動。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是貝倫會議焦點。當前,《巴黎協定》締約方中已有100多個國家提交新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和承諾。中國提交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歷史性地擴展到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巴西承諾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2005年水平減少59%至67%,並在2030年實現零非法毀林﹔歐盟及其成員國提出到2035年,在1990年基礎上實現66.25%至72.5%的減排,並將籌集3000億歐元資金支持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小島嶼國家等氣候脆弱國家也積極提出新國家自主貢獻方案。各國以自主貢獻目標為起點,進一步提高雄心、加快步伐,將更好保護各國民眾免受日益嚴峻的氣候災害,通過更強有力的氣候行動收獲巨大的經濟與社會福祉。

  ——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正在發揮表率作用。全球南方國家正在加快探索自主多元的能源轉型模式與氣候融資方案。中國落實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提前完成了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等目標﹔印度宣布,已提前5年實現50%電力裝機來自非化石能源﹔34個擁有熱帶森林的國家共同啟動“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涵蓋發展中國家近90%的熱帶森林。巴西總統盧拉表示,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貧困地區,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合作,既能應對氣候變化危機,也能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

  應對氣候變化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無論南方北方,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唯有同舟共濟才是唯一正確選擇。

  (三)

  從巴黎到貝倫,中國始終是全球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和重要貢獻者。

  最新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顯示,自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宣布5年來,中國構建了全球最系統完備的碳減排政策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貢獻了全球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成為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秉持“兩山”理念,中國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為全球破解“發展與保護”的兩難困境提供了鮮活樣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指出:“中國在實現並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與清潔能源目標方面有著長期卓越的記錄。”

  中國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同共建國家一道把“一帶一路”建成綠色之路,與43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5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中企承建的阿爾舒巴赫光伏電站,將清潔電能送往沙特的千家萬戶﹔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點亮津巴布韋的農村﹔拉美多國街頭奔馳的中國“100%電動”公交,引領全球清潔出行變革……英國《經濟學人》評價稱,源自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革命正在發展中國家產生深遠影響,“便宜、充足的清潔能源有望改善數十億發展中國家民眾生活”。

  正如與會嘉賓在貝倫大會開幕式上所指出的,貝倫是由大量支流匯聚而成的亞馬孫河的河口,貝倫大會的成果也必須依靠國際社會的百川匯流來實現。隻有各盡所能,團結協作,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守護好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6日 03 版)

(責編:李楓、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